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致富 > 综合科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明为农业“搭棚”为丰收“装台”
时间:2021-01-05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未知 

33d3fb1b1d706ac185d883702984795a_img_31_141_286_16

去年冬至过后,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也是大田农作物“冬眠”的最佳时期。然而在杨凌,中国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园的连栋温室内却温暖如春,一排排生机盎然的“樱桃番茄”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打包装箱,准备销售。

“小番茄长势好、产量高,这和新型大棚关系密切……比起传统大棚,这种新型大棚棚形结构优良,保温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技术更先进。”园区负责人罗新龙介绍。

罗新龙所说的“新型大棚”,其实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李建明教授团队的一项改变传统大棚的新技术。“随着李建明老师科研成果的不断改进,我们农民的收益也越来越高。”罗新龙盘算着自己现在的效益,按他的话说,新型大棚要比传统大棚的效益至少提高6倍。

丰收的背后不仅需要凝聚汗水和智慧的科技创新,更需要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从第一座土墙大棚到8米跨度大棚,再到如今的18米双拱双膜大跨度连栋温室大棚,李建明教授团队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科研探索从未停下脚步……

只要不出差,每天上午,李建明都会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科研实验室,观察、研究实验室内植株的生长状况。

“目前,我们正在做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的研究,也就是考察在不同灌水量、温湿度、光照条件下,外部因素对植物水分运输、形态结构及营养吸收方面的影响,以求在实践生产中提高水分利用率,优化灌溉方案,提高产量品质。”李建明一边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一边仔细记录。

科研实验室的玻璃温室里,补光灯、通风窗、遮阳幕、太阳能吸热板、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田园实验基地。“通过这项技术研究,我们可以为智能化作物管理提供技术决策,达到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目的。”李建明说。

除此之外,在校外的科研实训基地,李建明教授团队也同时进行设施大棚保温材料的研究。“通过研究,就是要改进和提升保温措施、蓄热措施、增温措施,以求提高冬季温室保温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李建明说,针对关中地区秋冬季节光照弱、温度低的气候环境,他们研究了太阳能蓄热技术、生物源发酵产热补气技术、地下深层蓄热技术等一系列措施,既保温效果好,而且成本低。

五泉镇曹家村村民薛亚妮在杨凌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园承包了一座大棚种植西红柿,她正是采用了李建明教授研究的生物源发酵蓄热技术与地下深层蓄热技术。“通过采用李老师的这两项技术,大棚温度要高出正常3℃左右,充分保证了西红柿生长的所需温度,品质和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薛亚妮告诉记者。

如今,李建明教授团队研究的大跨度非对称大棚已在陕西、甘肃、宁夏、西藏、青海、新疆等多个地区大面积应用,使得温室种植作物的适用性大大增强,市场更加广阔,一朵朵特色现代农业之花正在温室里悄然绽放。

(据杨凌发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