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致富 > 综合科技
数字农业搭桥 让农民从“看天种地”变“看数据种地”
时间:2020-07-07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未知 

无框眼镜、牛仔裤、休闲布鞋……操控室内,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士正坐在软椅上操作手机,屏幕里显示着16个摄像头传输来的监控信息。

监控什么?160亩梨园。在上海市崇明岛西北角,43岁的曹宇锋和她的上海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正在数字农业变革中华丽转身。

科技赋能让

“看天种田”成为过去式

曹宇锋的果园距离上海市区3个小时车程。2019年以前,曹宇锋在市区写字楼里做会计,现在她回到崇明和丈夫一起打理梨园,种的是上海特产翠冠梨。

回归乡村这一年,曹宇锋目睹梨园有了大变化:新修了一座监控房、架起了局域网、修建了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数据传感器……“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设备,有时候负责调试新设备的工程师比农民还多。”她笑着说。

而这一切改变,得益于与互联网公司的一次结缘。2019年,上海市第一个盒马村,选中了曹宇锋所在的绿华镇华西村;第一个数字农业基地,选中了她和丈夫的梨园。今年3月,数字基地正式启动。

刚开始学习使用新设备,曹宇锋也发怵。“后来想通了,原来的种植方法,效率确实不高。”

“打开手机,开启手柄,自动连接,第二颗绿灯亮……”她把无人机操作要点一一写在纸上。一步步坚持下来,幸福悄然而至。“原来4个人,在大夏天包着头巾,操控拖拉机,拖着皮管子打农药。现在一个人在操控室内,用手机就能操作无人机打药。”

阿里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科技负责人张样平说,同样一亩三分地的梨树施药,4个熟手需要忙碌30分钟。替换成无人机后,2个人2分钟就能完成。

技术支撑

让“看数据种田”成为未来式

现在,曹宇锋叫自己“新型农民,学习型农民”。“不难,试几次就会了。”成了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有了学无人机的经验,曹宇锋的信心大增,标准化种植成为下一个目标。“一簇花下面只结一个果,果与果之间的距离在20厘米左右,平均一个果周围有20至25片叶子,这样果子能充分吸收养分。”张样平耐心教她。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受到限制,给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带来新的考验,数字化、无人化的生产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数字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曹宇锋说,“我是行业里的年轻人,我不学,谁学?”(据新华视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