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世在大棚内讲解营养枕技术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在云雾缭绕的梯田上,在挂满果实的果林中,在郁郁葱葱的大棚里,农民们都能看到熟悉的“杨凌人”的身影。他们穿梭山林、躬耕乡野,用科技之灯指引帮扶地区群众,讲述着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近年来,为提速脱贫奔小康,杨凌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扶贫扶志等方面确保精准扶贫不错位、不缺位,在全省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农科印记”。
科技之灯指引帮扶 农民“心里有底”
阳春三月,陌上花开。陕西勉县金泉镇油菜花在山野梯田间恣意生长,与白墙黛瓦的村舍相映成趣。“过去我就有搞油菜制种的经历,但技术不行效益一直不是太好。现在杨凌的农业专家面对面给我指导,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3月13日,站在田头的贫困户武保国说。2017年,当地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共建了油菜新品种制种基地,加强了科研、生产的精密合作。
作为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雍新村自从发展油菜制种后,如今该村户均油菜制种收益可达9200余元,已成为山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一阵春雨刚过,群山之间雾气氤氲。陕西省商南县沁园春白茶种植基地负责人王超正在细心侍弄这自己培育的茶叶新品种。王超说,与商南县之前发展的茶叶品种相比较,陕茶1号、安吉白茶等这些新品种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强,氨基酸等含量高。
基地在发展中,先后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技术推广站,通过杨凌科技指导,实现了基地与群众抱团发展。目前共带动全县780多户、3500余人年均增收2800余元,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增收脱贫能力。
加强产业带贫机制 农民“脱贫有志”
作为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带领全省20多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在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咸阳、宝鸡等市的苹果产区和贫困县(区),围绕苹果这一陕西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特别是近2014年来,白水县苹果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苹果产值由5亿多元增加到30多亿元,一大批果农因科技务果走上了致富路,培训贫困户和果农万余人次。
“我国的奶山羊是全国一片白,都是沙能羊杂交改良的后代,势必出现近交退化,从而导致良种不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曹斌云说。
针对这些问题,西农大的专家扎根富平、陇县等奶山羊重点养殖区,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了良种双基因选育、腹腔镜精准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健康养殖等十大关键技术。在两年时间里,选育了6000多只优质高产奶山羊,推广到养殖农户和企业中。
科技扶贫行稳致远 农民“志上加智”
陕西脱贫了。原本这是件开心事儿,但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马新世说:“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
本着“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做”、“帮着农民赚”的原则,马新世向农民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作为高级职业农民的马新世,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培养了一大批种植能手。
放眼杨凌扶贫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这张“扶贫攻坚地图”,背后凝聚着的是杨凌力量。通过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形成的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和企业带动型五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把扶贫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末梢神经”。
截止目前,杨凌已先后建立了344个、覆盖18个省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基地面积超过6000万亩,共有5000多项农业高新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初步形成了以基地项目负责人+基层农技骨干的扶贫新模式,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