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致富 > 综合科技
六种模式合力推广 杨凌科技誉满全国
时间:2018-06-20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未知 

本报记者 贺承光

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在构建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科教、产学研密切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六种推广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示范推广效应。 

当前,为了实施“3631”方略,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将六种推广模式重新打造、升级,以期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升级大学推广模式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联动,搭建“大学+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对接。 

如今,示范区继续深化“在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大学推广模式,打造2.0升级版,即:“三站链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聚集大学、地市农科院(所)、基层农技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力量,通过组建校地协同的专家团队,构建长期稳定的“科研试验站、区域示范站、技术推广站”三级产业服务平台和配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联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驱动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发挥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个联盟”的作用,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涉农企业协同科技服务机制,构建大科技推广平台。 

拓展产业链推广模式 

2017年12月8日上午,杨凌秦红宝洋葱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眉县基地、扶风银豆基地、黄堆基地、岐山基地、合作社种植户代表向公司赠送了数面锦旗、牌匾。 

该公司通过开辟“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脱贫创新模式,针对杨凌劳动力、资金短缺和因病、天灾导致的特困户重点脱贫,共帮助16家特困户洋葱育苗80多亩,育苗总产值100万元,通过帮扶使贫困户年均收入4万—5万元,实现了一季脱贫。同时,在省内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商品生产基地20000亩,走出了一条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带动、产业扶贫现代种业发展新路子。通过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创业要素,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像这样的企业,杨凌还有很多很多。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积极探索实施以涉农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推广模式,不断壮大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条为纽带,集聚人才、技术、标准、金融、管理等要素,带动技术扩散和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推广模式。通过实施协同创新项目支持企业研发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面向农业发达国家和丝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以及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支持企业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在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扩大自身生产规模,在更大区域推广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壮大科技特派员推广模式 

2017年12月13日,由科技部主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秦巴山片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骨干培训班结业仪式在西农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据不完全统计,在为期170余天的培训期间,学员与推荐企业,学员之间建立的对接与合作达十几例。56.52%的学员与其他学员、老师、对接平台和农科院正在或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培训效果正在秦巴山片区显现。 

近年来,示范区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有效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聚集、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拓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挑选了一大批有一定农业专业技术特长或销售、管理经验的人员或企业,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帮助农民和涉农企业解决“三农”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并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促进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聚集。 

目前,认定个人科技特派员654名,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65家,认定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实训)基地23个,认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4条。发起成立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扶贫创业联盟。同时,杨凌示范区吸引技术创业团队数百个,这些创业团队已成为示范区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新亮点,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生力军。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推广模式 

2017年12月13日,杨凌示范区农技协组织区内外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人员近50人在众创田园举办了首场桃树修剪研讨会,由果树栽培研究员姚克剑为大家讲授桃树整形修剪方面的知识并同时在线上直播搞培训。授课完毕,还组织大家走进果园进行桃树修剪实践操作。 

2004年以来,杨凌发挥杨凌科教优势,面向西部旱区开展了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累计超过23万人次。多达千余人的科教专家将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民的“田间地头”,遍及全国22个省区13450名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把农业科技成果巩固在生产一线。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一万余名农民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杨凌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永久牌”科技土专家队伍,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倾力打造新时代农业科技“土专家”。 

做强媒体推广模式 

2001年7月,杨凌示范区创办了《农业科技报》,依托杨凌的科教资源优势,利用报纸平台向全国农村读者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备受广大读者欢迎。 

2010年3月,杨凌农业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正式开通。通过该视频系统,陕西省内外农户可在当地跨区域与杨凌农科专家面对面视频对话,进行农作物咨询、诊断,做到了“专家不出门、技术送田间”。 

示范区紧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效能,积极发挥杨凌两个全国性农业专业媒体及互联网新媒体作用,为全国农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通过媒体间跨界融合、技术共享、渠道共建、服务共推,为农业科技需求群众提供综合服务。 

提升展会推广模式 

“农高会”是杨凌示范区的“金字招牌”。示范区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科技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数千万农民朋友通过参加农高会,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在去年11月,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第24届农高会在杨凌开幕。综合以往农高会的成绩,累计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2000多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第24届农高会接待国内外宾朋、客商、农民群众180多万人次,签约投资及交易总额达1411.09亿元。 

第24届农高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以打造“网上永不闭馆的农高会”为目标,通过线上VR展厅与微平台实时转播展会实况,浏览量突破150万;“网上农高会”入驻商户达到282家,可交易商品达1800多种;开通微信、支付宝购票功能,4.1万人次通过微信、支付宝购票进馆。可以说,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高会,在引进、吸收、推广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习编辑:于婷婷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